利用现代与尊重传统白先勇新版昆曲玉簪记
《玉簪记》曾经被多次改编并搬上了舞台,涉及的剧种有京戏、粤剧、川剧和绍兴戏等。
一、文本改编:现代语境下的新版《玉簪记》
明代戏曲家高濂的《玉簪记》,原作剧本一共有三十三出。新版昆曲《玉簪记》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编,全剧分为《投庵》《琴挑》《问病》《偷诗》《催试》《秋江》六出戏,主要以男女主人公潘必正与陈妙常的爱情线索为主线,删减了与此无关的枝节。担任此次编剧的台湾大学中文系张淑香教授,在传统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两处比较大的修改。①
(一)将第一出的《下第》改成了《投庵》,故事地点也随之转变成“女贞观”,暗示出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开头由庵主直接叙述陈妙常遭遇兵火,与母亲失散的不幸遭遇,开门见山地交代出女主角陈妙常的皈依佛门的缘由。之后,张淑香编剧对皈依仪式进行了大篇幅描写,赋予了这一仪式的神圣感,展现出中国佛教文化的韵味。另外,女主角陈妙常在完成皈依仪式的最后,穿上了一个带有“净”字的白袍,这是编剧陈淑香一个独出心裁的设置,她交代了女主角陈妙常身份的转换,暗示了要斩断尘世的俗念,颇具神秘的宗教色彩。在《投庵》的最后,编剧也令男主人公潘必正上场,实现了男女主角平生第一次的见面,暗示了两人一见钟情的内心活动,这既是一种现代性的叙述方式,又尊重了传统剧本里的故事桥段,较好地为下文《琴挑》中两人以琴互诉衷肠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
(二)张淑香编剧对《催试》部分进行了改动。在传统的剧本里,《催试》主要写姑姑潘法诚发现侄儿潘必正与道姑陈妙常亲密的关系,出于担心两人倘若做出风流事、破坏清规的忧虑,采取紧急措施,急切催促侄儿潘必正前往临安赴试的故事。而张淑香编剧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群小尼姑”的角色,增添了几分生动、活泼的气氛,为全剧恰到好处地加进了一抹亮色。“佛门里住了个书生俊俏,白云堂里起暗潮,秀才尼姑怎相好”是这群小尼姑对男女主角在佛门谈情说爱的叙述。对此,她们开始有了这样的反应:“经卷无心抄、钟磬难懒敲、拨弄得心热如火……”可见,潘必正与陈妙常恋爱的事情,给尼姑庵里的这群小尼姑带来了心理上扰乱,引得她们开始春心萌动、开始思凡。敏锐的庵主潘法诚捕捉到了尼姑们眉宇之间的变化,似乎嗅到了尼姑庵里一股不纯正的风气,为此才催促侄儿潘必正去临安赴试。这说明了张淑香编剧在原著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开采与挖掘了姑姑催促侄儿赴试的原因,使得姑姑采取催试的迫切行为更加合情合理。
这两处较大的修改,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与合理,同时也体现了张淑香编剧独特巧妙的构思能力。另外,她还试图探索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原著作品里的趣味性,以至于在舞台演出时能够传达出喜剧的效果。这种幽默性主要体现在她剧本的台词方面,比如在《秋江》这一出戏中,潘必正被姑姑送到江边,无奈被逼乘船赶往临安赴试,潘必正与船翁的这段对话,颇有趣味:
潘必正:船家,今日江中狂风浪大,可是去不得呀……
船 翁:风是大,不过刮的是东南风,顺风顺水,我看是去的!
潘必正:狗才。狗才。(拉着姑姑)姑娘,我们转去、转去……
船 翁:相公,请转,依你给多少?(船钱)
潘必正:依我,与你三分,三分,他不去,(拉过进安)我们转去转去……(扯着姑姑)
船 翁:慢!我老翁有个怪脾气,今朝你给我多,我不去,你给我少,我偏要去!
潘必正:(无奈痛苦)哎呀,狗才。狗才。
可见,通过这段台词,展现了潘必正不想乘船的复杂心境,展现了船翁极力要载他上船,两个人处在不同的立场上,编剧赋予了他们生动、贴切的语言,两人之间的对话带有着一定的“反讽”意味,很好地营造了幽默的氛围、凸显了喜剧效果。另外,潘必正一直重复的“我们转去,转去”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暗示了他在拖延时间,目的是等心爱之人陈妙常的出现,并想与之告别。从侧面反映了潘必正焦急的心情与愤怒的心境。除此之外,编剧还删减了原著中的张于湖和王子公追求陈妙常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潘必正与陈妙常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淋漓尽致地外化了两人心理状态与性格特征,凸显了亘古不变的爱情主题,淡化了对封建社会的揭露与宗教礼教的批判。
文章来源:《现代仪器与医疗》 网址: http://www.xdyqyyl.cn/qikandaodu/2021/0515/1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