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孔乙己:那些被北上广淹没的县城学霸
《孔乙己》是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主角孔乙己因为一碗茴香豆的“茴”普及了有四种写法被人们所熟知。文中众人都对孔乙己的做法感到不屑,都认为茴就是茴,没人在意它有几种写法。
这段故事也映射出饱学之士在封建社会中被腐朽的思想所毒害,寒窗苦读十几年却不能学以致用。
放在当代灯红酒绿的社会中也不乏存在学习成绩很好却和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他们被称为现代孔乙己,让我们来看看现代孔乙己:那些被北上广淹没的县城学霸。
现代孔乙己从何而来
当代的教育虽然已经进步许多,但是依然逃不过寒窗苦读十二载,一朝鲤鱼跃龙门的传统模式。
学子们对于985、211等重点大学的执念相当的深,在县城中如果能登榜这类学校就意味着前途无可限量,在他们眼中不仅是家族的荣耀也会是家乡县城的荣耀。
不可否认县城中的一些学子真的是非常努力,为了不负众望在教学条件没那么优越的环境下依然能够考取较高的分数。
这样的应试能力让人不禁感叹,但是问题也摆在了眼前,在县城里“叱咤风云”的学子们为什么一到北上广就如同消失了一般呢?
他们其中有这样一类人,因为沉浸在过去的学霸光环里太久,心里会有一种自负感。
来到大城市之后依然坚持自己的那一套想法,虽然不会教人四种“茴”的写法,但是他们会和孔乙己做一样的选择,就是始终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走出来。
人的思维认知控制着人的行为,就像孔乙己,他的一生都被困在自己的世界里,那是一个充满学问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思维自动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
这种思维是被从小灌输的,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那句“上大学有出息”也是那句“挣钱了回报乡里”。
孔乙己的世界里坚持着“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怀揣着做大事的信念却不肯从小事做起,这让他显得不是那个社会的人,甚至让人回想是不是有这样一个人存在过,他是这样的善良又可憎,自卑又自负。
再看当代的北上广,这些来自于县城的高校的毕业生来到大城市后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他们拼命学习的目的就是来到这个梦寐以求的城市,但再往后的目标呢,他们往往回答不上来或者含糊其辞,甚至从来没想过。
“学霸”与北上广的格格不入
北上广深这类的大城市虽然光鲜亮丽但也可以说是暗潮汹涌,每年数千万的流动人口,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竞争压力无处不在,这种压力对于县城学霸来讲是从没想到过的。他们的想法非常善良单纯,就是要考上好学校到大城市工作然后回馈家里。
大城市下似乎每个人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其中的一些县城学霸根本来不及看清其中本质就已经将自己封闭,很难交到朋友,在社会上通常也会处处碰壁,但这些现代孔乙己丝毫不会顾及身旁的嘲笑声,依然会坚持自己的生存理念。
他们对应试的模式很是了解,却放弃了学习如何交际、学习应酬来打开自己的出路。
但他们还是信心满满,常会提到的就是县城学霸这匹千里马还没遇到他们的伯乐。孔乙己的信念在于有一天会凭着满腹才华功成名就,那么这些乡村学霸也相信能在大城市有一片天地。
几年前有一则新闻:江西县城失联九年的高考状元杨仁荣,因创业屡战屡败,而多年无颜回家。
在大城市中没有雄厚的资金链支持和资源人脉的帮助,仅凭一腔热血和唯我独尊的执念,那么成功只是一场虚无缥缈的梦。
从家里的骄傲,到985院校高材生,再到电钻工、接线员,杨仁荣仿佛成为了孔乙己,在杨仁荣看来,自己只是暂时还没成功,总有一天会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在北上广,像杨仁荣一样在这暗潮中被淹没的不在少数。在这些县城学霸步入大城市开始就分为了三种人。
杨仁荣
第一种,面对灯红酒绿的生活迷失了自我的“学霸”,长年的埋头苦读让他们忘记了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这样的诱惑下,他们极快的适应到其中并且沉迷,忘记了自己的初衷,逐渐的陷于迷乐中,最后什么也没学到,也丢失了学霸的光环。
第二种就是当代孔乙己,初来乍到的他们并没有兴趣想了解这个城市和这个社会,不屑与身边贪图玩乐的人为伍,一心扎到学习中去,渐渐就产生了一种无力感,但仍然认为自己头脑非凡。
文章来源:《现代仪器与医疗》 网址: http://www.xdyqyyl.cn/zonghexinwen/2021/0313/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