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丹:古典诗词的“现代通灵者”
现代快报讯(记者 姜斯佳/文 牛华新 苏蕊/摄) 近日,一则“一席”上的演讲视频让江南大学的古典文学老师黄晓丹受到了大众的关注。
△学者黄晓丹
“为什么有些文学作品,在几千年之后,我们都还在欣赏?因为这些作品写作的不是有关一时一地的事物,而是关于人类永恒的事物。”事实证明,千百年过去了,人类烦恼的一些基本问题却一直没变,陶渊明也需要面临死亡焦虑,王维则懂得做减法的自由……在阅读和讲解古典诗词的时候,黄晓丹关心一般读者关心的事情: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古人有没有遇到过,他们是怎么想的?《诗人十四个》就是在这样的想法中诞生的。
比起知识,黄晓丹更重视感受。与大学里正统的古典文学课不同,《诗人十四个》并不关心古典诗词从先秦到明清的发展脉络,它更像是十四位古代诗人和黄晓丹这个现代人的一次结伴春游,兴之所至,顺其自然。黄晓丹想做的,就是作为古典诗词的“现代通灵者”,让古代的心灵和现代读者相遇,一起度过一个美好的春天。
1
《诗人十四个》刚出版的时候,黄晓丹每天都很忐忑,她很怕大学里的同事们发现自己写了这样一本“不伦不类的书”。这本书虽然写的是中国古代的十四个诗人,但其中从梵高的画到托尔金的《魔戒》,再到黄晓丹家里的小狗都出现了个遍,书里甚至替陶渊明和辛弃疾做了当下流行的MBTI人格测试。
△《诗人十四个》 黄晓丹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本书产生于一系列的机缘巧合。2016年春天,一群爱好心理学的朋友建议黄晓丹讲一门古诗课,因为大家在微信群里讨论某种细微的内在感受时,她总是会跳出来说,“古诗里已经有类似的表达”。这门课很快就在黄晓丹和心理咨询师庄磊的合作下开始了。上课模式类似于心理咨询中的“自由联想”,由黄晓丹捕捉突然涌现在脑中的诗句并予以解说,庄磊对这些表达做出反馈。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设置是因为我们想,既然那些古代的诗人早已变为尘土,不可能再走进现代的心理咨询室中,那由一位‘现代通灵者'来替他们发言,走到咨询师的面前,是否可以让古代心灵中那些幽微、隐秘的部分重见天日,成为与现代人生命体验共情的丰富资源?”黄晓丹说。
在另一个朋友的建议下,黄晓丹将课程录音整理成了一本书,因为当初开课的时间恰巧在春末夏初,所以随感而发的内容也大多与春天有关。这本书最终定名为《诗人十四个》,模仿了《论语》里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一句,给人一种要去春游的感觉。全书将十四位诗人两两分成一组,在两相对比中展现生命的矛盾性和可能性。读者可以一路顺着“春山的追寻”“春云的思念”“春兰的孤独”等七个章节漫步,探讨友情、孤独、情欲等古今相通的人生课题,唤起心中与古人共情的某种“通感”。
在引言中,黄晓丹选择了自己非常喜欢的诗歌,陶渊明的《荣木》:“采采荣木,结根于兹。晨耀其华,夕已丧之。人生若寄,憔悴有时。静言孔念,中心怅而。”“荣木”指朝开夕落的木槿花,早上它还以为自己深深地扎根于土地中,炫耀自己的花朵,到了傍晚却已经凋落,意识到“人生如寄”,原来凋落的时间早在出生前就已写定,想起来就令人怅惘。
每学年黄晓丹讲到这首《荣木》的时候,都正好赶上木槿花开花的时节。“有时我上课讲这首诗,我一边在讲,一边觉得陶渊明在嘲笑我们。可是我看着下面那些比我还要年轻得多的学生,他们比我还要无知无觉,我就觉得至少我是那个知道‘晨耀其华,夕已丧之'的人。陶渊明的诗里面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他用最平淡的口吻讲出了我们人生中最大的真实。但是反过来,陶渊明的语调又不是非常消极的,因为你在‘晨耀其华'的时候,你真的是很好的。你要珍惜你在年轻的时候获得的每一个、某一个美好的春天。”
2
读研时选择古典文学专业,对黄晓丹来说是个偶然。但如果没有叶嘉莹先生的影响,这个偶然也许不会发生。
2001年,黄晓丹正在苏州大学的中文系读大二,对于人在世界上能够追求什么,想要找出最可靠的答案。当时她有两次暗室逢灯的经历:一次是看到《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另一次则是看到叶嘉莹先生的书。《金刚经》讲的是“万有皆空”,而叶先生在书的开篇即说:“我以为中国诗歌中最重要的质素,就是那份兴发感动的力量。”
文章来源:《现代仪器与医疗》 网址: http://www.xdyqyyl.cn/zonghexinwen/2021/0425/915.html